经营了61年的华人手工洗衣店在美国关店了,而这同时也意味着,一个曾独属于“华人洗衣”的时代正随之终结。
这家名为Sun’sLaundry的洗衣店,是自年起,老板李洪森和父母一起创立的家族生意。
几十年间,在经历了美国歧视性的移民法;年后中美断绝往来下,华人在美大浪淘金的创业时代;被美国人嘲笑和辱骂“查理”(带有仆人意思)的艰辛岁月后,Sun’sLaundry在曼哈顿的一个破落街区、周围满是瘾君子出没的地方,开辟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最辉煌的时候,Sun’sLaundry每天要接多件商务衬衫,周末根本忙不过来,需要叫家里其他人过来帮忙。
就算后来自动洗衣机出现,且随着潮流更迭,更加休闲化的服饰逐渐取代了传统商务衬衫。哪怕5年前,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ChingLeeLaundry,也在连续经营年后无奈关门营业,Sun’sLaundry也仍然屹立不倒地开在美国的土地上。
然而,就连李洪森也没有想到,自己的洗衣店曾经饱经风霜、抵过了所有艰苦过往,却最终没能抵过这场世界灾害,倒在了疫情面前。
至此,最后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华人手工洗衣店在美宣告落幕。但华人移民曾经的奋斗过往,那段与“洗衣”二字分不开的情愫,却永远不会被历史抹去。
那么,曾经艰难度日的华人洗衣店,究竟是在怎样的打压下发展起来,之后又都怎样悄然倒下的呢?
01
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一批来自广东台山县的华人涌向美国,这其中就有李洪森一家。
李洪森的祖父、几个叔叔和父亲都先后去了美国,但因受到美国移民法的管控,年少时,李洪森和母亲无法与在美国的父亲团聚,至于移民法究竟是怎么个情况,我们一会儿再说。
总之,年,日本占领台山后,8岁的李洪森被人送到香港安全地区投奔亲戚逃难,而母亲在日本人的迫使下服从劳役,后在年也想办法逃了出来,在香港与儿子团聚。直到50年代,母子二人才来到波士顿,一家三口终于团圆。
来到美国后,李洪森一边在波士顿上英语课,一边在纽约的洗衣店打工。并在年和父亲一起,从另一个中国移民的手里,以美元的价格盘下了这家洗衣店,取名为Sun’sLaundry。
从此,一段经营家族洗衣店的道路正式开启。只是他们或许不曾想过,这条路竟然这么难!
二十世纪50年代,就是李洪森和母亲刚到美国的时候,恰巧是上世纪在美华人生存最艰难的日子。
有多难呢?
那时候正赶上年后,中美两国断绝往来;后又在-年发生朝鲜战争,两国人民持续交恶。
而且最严重的,其实是战争给整个美国造成的“红色恐慌”。当时,美国唐人街要受联邦调查局的时时监视,只要是华人面孔就会被拦下要身份证,以证明不是间谍身份。
更不用说华人遭受了多少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和言语攻击,李洪森至今光是想想,都不愿过多提及,只是说自己曾经坐火车时遭受过辱骂。
“查理”,是美国人对华人洗衣移民的专属称呼,夹带着侮辱和轻视的“仆人”意味。
这个词原本出自美国作家比格斯的一部作品,他把笔下的一位华人警探取名为“陈查理”。
可随着中美两国关系不断恶化,加之美国本身就对华人移民感到不满。那段时期,光是出现“陈查理”一词的书和电影,加起来就有50多部。久而久之,“查理”便成了在美华人、尤其是华人洗衣工的标签之一。
与此同时,华人还要受到当地美国民众的压榨。
比如,家里的东西会经常无缘无故地消失,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还没给住房管理员好处;再或者,有时候警察也会过来使绊子,管华人要点钱,再用自己的职务来讹上一笔。
当然,除了这一系列的不公平待遇外,华人的洗衣工作也同样苦不堪言。
洗衣这项工作对体力消耗巨大,洗衣工每天需要工作10-16小时,每天拿着八磅重、在炉子上架好的熨斗熨衣服,熨之前还要进行浸、刷、洗、搓、晾、晒、漂白等工作,且那个时候没有机器,全部都由手工完成。导致华人洗衣工手部变形、腰酸背痛,累到静脉曲张和小腿浮肿都是常事。
最关键的是,他们付出的辛劳和收入并不成正比。
华人洗衣工每个月的收入仅有25美元,这是什么概念呢?就是那些修铁路的华人工作者,每天的收入都有1-3美元,而洗衣工不仅一天要超时工作,还全年无休!
因为干活没有休息时间,那些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打拼的华人,被迫骨肉分离,甚至有人50年未曾和中国的孩子见过面,造成了一生的遗憾。
“我们没想到这么困难,来到这里之后,我才知道有多困难。”
许多人给家里写信时,都不敢说自己是在美国的洗衣店工作,而说成“衣衫馆”。
可即便如此,对于华人来说,“洗衣工”的身份也几乎是华人在美为数不多的生存希望了。
02
那么问题来了,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对待,为什么华人还都选择开洗衣店呢?
这就不得不提到美国19世纪的历史遗留问题了。
具体咋回事儿呢?
美国向来对华人移民不友好,这大家都是知道的。但19世纪的美国哪是不友好啊,他们对中国人的一系列行为,简直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。
年,美国本土主义者阻止华人获得公民身份,并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。
这还没完,美国经济曾在年代陷入过危机,而当时美国西部又有许多华人加入,美国土著一看,本来自己就找不到工作,还来了一帮中国人跟我们抢,凭啥?!于是和华人的对立关系日益加重。
年10月24日,名白人和西部暴徒在中国城肆意抢劫、焚烧,惨无人道的暴徒们杀害了20个中国人,甚至还把尸体悬挂起来,把死者手上的戒指夺走。而最终这些杀人凶手呢,却因为作案证据不够就不了了之了。
同样在年的某个夜晚,一群白人暴徒蓄意用私刑杀害了17名华裔男子。其他城市也有华人被杀死和驱赶的情况,甚至连敢雇佣华人的美国白人,也惨遭攻击。
时间一长,美国白人根本不敢冒着生命危险雇佣华人,导致来美移民以及移民们在美国出生的子女们,只能找与美国人不冲突且不产生竞争关系的行业。
这不,就剩洗衣店和餐饮店了......
而跟每一位华人生存息息相关的,还得属年美国发布的《排华法案》。
这一法案带有严重偏见,严格限制了华人移民。
就是说,一旦被认为是劳工身份,华人男性就不能入境,女性会被认成妓女。这就导致当时想来美国当洗衣工的华人,不得不费尽周章地从其他华人手中购买文件,以另外的身份冒充其他人进入美国境内。
同时,为了不让移民者在美国扎根,美国要求华人禁止携带配偶。
所以当时全部的在美华人男子都是回到中国结婚,然后离开妻儿再次前往美国,再把从美国赚来的钱寄回中国,让妻子在老家盖房子把儿子养大,待到儿子长大成人后,再来美国与父亲汇合。
直到后来二战期间,美国联合中国打日本,才在民权运动期间,通过《移民和国籍法》向亚洲开放了移民。
不过洗衣工到底有什么好的,为啥大家即便知道这份工作不容易,也依然想来美国当洗衣工呢?
这就要说到美国的第一家华人洗衣店了。
那时候美国西部的白人认为,男人不该洗衣服,不然不成体统,但是又几乎找不到洗衣服的女性。所以一些经济条件还可以的人,会花费每打衬衫12美元或8美元的价格,把脏衣服高价运到香港和檀香山去洗。不过这虽然是一个方法,可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极大的浪费。
这个时候,华人企业家李华看到了赚钱机会。
他想,既然大家肯花高价去洗脏衣物,那我降低收费标准,5美元一打衬衫,不是会有更多人选择找我洗吗?
就这样,李华立即租了个店面,只在门口挂上了“洗”和“烫“的字样,就在旧金山开了第一家洗衣店。不到几个星期的时间便应接不暇,人手迅速扩张到了20人。
也因此,洗衣行业顺势兴起。这个由李华在年开创的华人洗衣先河,让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看到了这个可以赚钱养家的行业。
到了年,华人洗衣业务已经逐渐完备,大约有家中国洗衣店在那里扎根。十九世纪末,纽约大都会地区有个华人洗衣工,占据华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。
可以说,在十九、二十世纪,洗衣行业就是华人在美国的铁饭碗,重量不亚于如今的公务员。虽然这句话略有夸张成分,但它的确是有“含金量”的。
就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来说,彼时,几乎所有人都失去了工作,唯独华人洗衣店生生活了下去。
那时候可以看到,每天早上都会有中国男人推着推车,到市中心收取各个行业人员的脏衣物。接着一天过去,*昏时分,再用同一辆车把洗好的干净衣物一件件送回来。
你说,在所有人没有工作拿不到工资的时候,华人洗衣店可以得到收入,这不是铁饭碗是什么?
只是所有人都没想到,一代代这么过去,那个无数华人用汗水换来的洗衣时代,挺过了大风大雨,最后却没挺过疫情的无情压垮。
03
去年3月,当纽约因为疫情采取措施时,李洪森也不得不在中旬关了店。
李洪森本想8月重新开张后,一切又会回归正轨。然而却没想到一个月后,由于疫情收入无法保障,大部分人居家办公,只有零星几个3月份来送衣服的顾客回取衣服,再加上房租只涨不降,Sun’sLaundry最终走到了尽头。
得知Sun’sLaundry关店消息后,一些曾经的老顾客前来告别,有人像李洪森父亲半个多世纪前那样,用牛皮纸包住最后几捆衣服。更有人在Sun’sLaundry外面的人行道上写了句“我们会想念你的”。
事实上,在3-4月美国疫情爆发的时间段,还能上演这么温情的一幕已实属不易。更多的情况是,美国人误以为“新冠病*从中国而来”,而再一次对华人产生了歧视。
而Sun’sLaundry之所以画风不同,完全是因为李洪森一家几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品行。
按理来说,洗衣店的规定是只帮顾客留取三个月的衣服,但Sun’sLaundry所在的曼哈顿街区,曾是80年代可卡因泛滥时期,落魄瘾君子的集中地。
李洪森一家将附近形形色色的人看在眼里,知道有些顾客并不是不要衣服,而可能是当时没钱支付。所以即使Sun’sLaundry名义上规定30天内取走衣服,他们也会一直帮顾客留未取走的衣物,美名远扬,让人颇为感动。
其实在这场疫情之前,Sun’sLaundry就已经出现了业绩明显下滑的趋势。
因为随着时代发展、潮流衣服增多,免烫面料也在市面上出现,洗衣店已经不是受欢迎的年代了。
华人洗衣店最吃香的时候,应该是市面上流行正装衬衫的时候。
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,西装成为了美国的标准工作装,后来就更不用说了,纽约金融业的发展全世界都有目共睹,正装衬衫可以说是华尔街标配。所以那个时候,Sun’sLaundry每天最多接过上百件商务衬衫,忙到没有时间休息都还洗不过来。
后来自动洗衣机和自助洗衣机出现后,给了传统手工洗衣店致命一击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洗衣店的收入便逐渐降低,洗衣店每天接到的洗衣数量也直线下滑,大约只有不到50件。而Sun’sLaundry的月收入,也就只有-美元左右。
年之后,时间进入新的纪元,人们的工作服变得多元化,衬衫也不再是唯一的标配,破洞裤和带褶皱的衣服成了更受人们喜欢的单品。
而当时尚的苗头出现时,老一辈的洗衣工始终不愿相信,竟然不用再因为一个褶皱,而将衣服熨平......
尾声
现在的纽约,还是有很多华人洗衣店在维持生计,只不过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,曾经历过在美艰苦奋斗历史的洗衣店,只剩下Sun’sLaundry一个,而现在,连这最后一个也关门了。
没有了艰苦岁月,可时代却抛弃了手工洗衣行业。有需求才会有市场,可如今,有手工洗衣需求的人,已经少之又少。
就仿佛5年前,美国最古老的华人洗衣店ChingLeeLaundry,在连续经营年后关门营业的场面又再次重现。
当ChingLeeLaundry四代洗衣事业告一段落,店主JacqueYee哭着和曾经的老顾客相拥而泣,留下一句“这个时代的终结令我深感悲伤“,令人唏嘘。
如今,Sun’sLaundry关店了,忙碌了60年的李洪森也终于闲了下来。
原本曾经以为只是来美国赚个钱,但当时因为时代问题迟迟无法回家,没想到一晃一辈子就过去了。这张“旅行“机票,也变成了70年未归的单行票。
不过现在,84岁的李洪森已经和家人约定好,等到疫情好转,就回台山老家看看。
而像李洪森一样,上个世纪来到美国白手起家,千千万万为洗衣事业兢兢业业做工的华人同胞们,也都终于可以回家看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