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/文 视频制作/ 杨子宸 通讯员 乐维君
红烧茄子,红烧鲳鱼。吃了两天方便面后,7月26日中午,张更钊终于吃上一顿正餐,连菜带米饭,他吃个精光。
因为漏雨,宿舍里的床湿了大半,台风“烟花”走了,他睡觉也不用再蜷缩在半边床上。
32岁的张更钊是舟山普陀山社区服务中心合兴村卫生室医生,这是他在这里第八年直面台风。
每年台风季,普陀山都会停航。有人说,如果停航后的普陀山是孤岛,那么合兴村就是孤岛中的孤岛。一句话,道出这个依山傍海的村庄的地理位置。
张更钊是这个海岛小村里的唯一一位医生。台风来时,村里多人的健康全靠他:谁在台风中受了外伤;哪位老人血压高了……大家或者找到卫生室,或者给他打电话。
对张更钊来说,这不是台风天的应急状态,而是他的日常:一位年轻的小伙子,一个人,在这个海岛村庄的卫生室,安静地守了8年。
台风天,老人们需要他上门“情绪安抚”
7月25日,台风“烟花”在舟山普陀登陆。
“登陆的时候还好,前一天风雨尤其大,凌晨的时候,宿舍都漏雨了,水直接滴到我脸上了。”张更钊其实也没怎么睡着,有台风时,他很难睡踏实,怕有深夜急诊。
卫生室靠着海塘,海浪涌上来会拍打到窗户上。“窗户上的水像是往上泼。”
居住在村里的村民,一半以上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,基本不是独居就是空巢。
大风大雨,外出滑倒、受伤怎么办?血压突然高了怎么办?心脏不舒服了怎么办?巨大的风雨声中,想起这些,总会让人不安。
7月24日上午,卫生室的血压监测提醒,一位92岁婆婆的血压值高压达到,张更钊决定上门去看看。
这个时候,外面正是狂风暴雨,雨伞自然是用不上的,他带上血压计,披了一件蓝色雨衣,穿着短裤、凉拖鞋就出门了。“你往前走,风把你往回吹,站都站不稳。”
走到老人家里时,张更钊浑身已经湿透。他看老人的精神还可以,血压的确偏高,但药物也在正确服用。
“她的屋子比较小,台风天气,窗户关上有些闷,另外,外面风雨声很大,老人听着有点紧张,引起血压暂时偏高。”
这不是台风期间第一位高血压的老人。
“前面也有好几位,大多是和情绪有关。这次台风风雨挺大的,老人害怕自己家里会进水、东西被淹,一紧张,血压就容易上去。”
张更钊对婆婆说:就是看着风雨大,海水吹不过来,不会有影响的,别想那么多,有什么事我都在,不要担心。
“小张都这么说了,你还怕什么。”婆婆的女儿在一旁说。
张更钊上门、检查、确认无碍,做了这套流程,无论是老人还是家属都会觉得安心。
“其实问题都不大,更不需要有什么药。只要他们情绪稍稍平复一下,也就恢复正常了。但我看过,他们感觉更放心。所以我一定要去一趟。”
台风期间,张更钊每天都停不下来:台风中受伤换药的、防台收拾东西扭伤腰的、配药的……小小的卫生室,每天也要接诊一二十人。
这几天,张更钊的生活过得比较凑合,10多平方米的宿舍漏水,半张床是湿的;平时吃饭,他是步行10多分钟到一家单位的食堂,风雨太大,这样来回不方便,从7月25日开始,他吃了两天的方便面。
台风天,宿舍漏雨
“本来就不爱吃这个,连吃两天,真是要吃吐了。”
不过,张更钊觉得这些也不算事儿,“只要没出现急症,没危险,一切都好。”刚来时,他烦躁到在门口来回转圈
来自河北的张更钊到合兴村卫生室的时候22岁,中专毕业,在老家也是做基层医生,因为父母在舟山做事,所以他跟了过来。
“他来应聘的时候,按照他的条件只能去卫生室,我们建议他边工作边考大专,小伙子很努力,后来拿到了临床医学的专科文凭。”普陀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姜华一直觉得张更钊做事踏实。
在他之前,这个卫生室的医生基本是乡村医生,年纪50多岁,一两年就要换人。
“都做不长。我们基层真的很难留人,村里也的确偏。” 姜华说。
普陀山本身就是海岛,合兴村早几年,交通更是不方便,从村里到码头要20分钟的车程,进出村子有一趟公交车,那个时候,下午4点就收车了。
“可以说,下午4点后,就与世隔绝了。”张更钊开玩笑说。
初来乍到的张更钊在这里生活得并不开心。卫生室白天和他搭班的有一位护士,但下班就回去了。晚上值班、节假日值班,都是他一个人。
“听不懂这里的土话,交流要翻译。”这是张更钊最大的苦恼。
精神上的孤独则有些磨人。
“刚来的时候,我觉得融不进去。我很外向的,但这里语言不通,风土人情不熟悉,村里很安静,多是老人。那种状态,让你很烦躁,烦躁到上网娱乐都不想做,就是做什么都静不下心。”
被这种躁郁冲击到受不了时,张更钊就倒卫生室门口转圈,一圈一圈,最多的时候走几十圈,心境稍微平和了再去做事。“我曾经对朋友说,要不是我这种性格,估计要抑郁了。”
村里的老人说,他比孩子都了解自己
张更钊坚持下来是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一些获得感。
“这里的老人如果出去看病,路上是有些折腾的,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吧。”
一位大伯因为下肢静脉曲张出现溃烂,需要每天换药,家里只有老伴,没有办法出行。张更钊每天上门给他换药,坚持了一周。
老两口一定要给张更钊付钱,被拒收后感叹:这个时候用钱也不一定找到人。
渐渐能听懂这里的语言后,张更钊一有空就去村里找人聊天,“聊天对我有很大帮助,能掌握他们的一手资料:家里几口人、都在做什么、身体情况怎么样。有人有一些遗传或者基础疾病,但不愿说,反而聊天的时候说出来。”
村民们也觉得这个小伙子挺随和。
“他可以说是随叫随到,而且不论什么时候有事,只要打电话,他都会去。”合兴社区副主任张春跃说。
头疼、腹泻、胸闷……只要觉得不适,村民们都会找他。
“半夜12点,凌晨3点多,我都接到过电话。” 张更钊说,有些疾病,也并不是到了危及到生命的程度,“医生去不去差别不大,可能等到天亮,症状自然就消失了。但他们觉得我过去看诊了,说了没事,就放心了。”
有时候,睡得正熟,接到这样的电话,起床的一瞬间,他也会觉得烦躁,但起来后,情绪也就没了。
“我是在农村长大的,以前的乡村医生就是这样的,正在吃饭来了病人,放下碗筷就去看病。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状态,纠结多了,也就和这份职业无缘了。”
村里的老人基本都有张更钊的手机号。他们不仅看病找他,有时候电视坏了、空调不转了、手机上不了网了,都来找他。
他们很少叫他张医生,而是叫他小张。有人说,他比孩子们都清楚自己的身体。
他说最大的成就是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
张更钊来到村卫生室后就开始做一件事,每个月在村里的文化礼堂里做一次健康讲座。包括慢病怎么管理、怎么用药等。
他刚来的时候发现村民们对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有很多认识误区,比如降压药一吃就停不了;血糖高不用管,慢慢就下去了……
“开始讲,大家也不怎么听,我讲我的,他们在下面该干嘛干嘛。我就反复说,你这次不听,我下次还讲。然后就是拉病例,村里哪些人因为没管理好,情况严重了,就给他们分析原因。”
年复一年。到现在,村民们很少再有人说:高血压不能吃降压药。
“原来是我催着他们测血压,现在他们隔段时间,就主动来测。” 张更钊还记得,一位60多岁的阿姨是高血糖,早饭还喜欢吃泡饭, 听了几次课后,早餐再也不这么吃。
张更钊觉得这是自己在这里8年来最大的获得,“改变人的观念是挺难的一件事。”
他有时候觉自己就是本村人
张更钊来后,合兴存卫生室的医生再也没有更换过。这期间,他不是没有机会离开。曾经有一年,中心想将他调回,没想到村民们知道后,强烈要求把他留下。
“大家觉得他态度好,仔细,然后也熟悉村里人的情况,不想让他走。”张春跃说。
“我们和他谈过,他没怎么犹豫,说可以留下来。”普陀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钟素亚说。
“我真的从没想过:一定要离开这里。” 张更钊说,卫生室的工作,自己已经很熟悉,“说实话,如果不熟悉村里情况,这里的工作也不好做。中心当然空间更大,但也会有更多挑战,各有利弊。”
唯一有些愧疚的是对家庭。他的家在舟山本岛,有两个孩子,他时常一个月才回去一次,家里全靠妻子。
“大的孩子已经读小学了,有时候会说:爸爸,你怎么不陪我?挺对不起他们的。但怎么办呢?” 张更钊停顿下,笑了笑,“都挺难的。”
台风前,卫生室在整修,工人走好,留下一堆垃圾,傍晚时分,他一个人在清理,有村民经过,拿着工具就来帮忙,很快清理地干干净净;台风期间,好几户村民来邀请他去自己家吃饭;平常,虽然知道他不做饭,还是会有人把自家种的蔬菜带来……
在这里8年,张更钊喜欢上了清蒸海鲜;认识了美国红鱼、马鲛鱼;第一年台风时,他一晚上都睁着眼,生怕海风把防盗门吹走,这次台风,他已经不会因为风雨声无法入眠……
“我有时候觉得,我就是这个村里的人,他们也让我觉得我就是这里的人。” 张更钊说。
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