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二十四讲堂·节气有健康》
学习传统文化,思考生命本质意义;
辩证自我健康,做自己的家庭医生。
运用“天人合一,辨证施治”的思想;
结合“正气为本,药食同源”的理念;
通过以健康管理医学为指导的方法;
在线与您一起共享节气养生的知识!
二十四节气养生的精髓是顺应四季的变化,顺时养生是「天人合一」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,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,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,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。
第一讲:《雨水养生》
防“两邪”养“两脏”
健康管理有三步
雨水特点
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。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(公历2月18-20日),太阳黄经达度时,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。此时,气温回升、冰雪融化、降水增多,故取名为雨水。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,到3月4日或5日结束。雨水和谷雨、小雪、大雪一样,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。
雨水节气后,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,这时的北半球,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,气温回升较快,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,并渐渐向北挺进。降雨逐渐增多,但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。俗话说“春雨贵如油”,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。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,“雨水”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。
雪本是冬季的重要标志,进入雨水节气,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仍下雪,尚未走出冬天的范畴,仍是很冷。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雪最大、大雪最多的节气,既不是“小雪大雪”,更不是“小寒大寒”(因为那时气温更低、大气中水汽更少),而是在2月下旬的春季“雨水”节气。南方的西南、江南的大多数地方都是一幅早春的景象,日光温暖,早晚湿寒,田野青青,春江水暖。华南地区则是春意盎然,百花盛开。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。
雨水文化
雨水的雨的古字,上面一横象征天,横下面是穹隆,象征云气升腾;说明无云不成雨。风流云散,别而为雨,由此,穹隆下有四行雨点,每行三点。这个象意,四是四方,四维;三是雨露滋润,天地气和而成甘霖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风潜入了人间。雨水落在枯木上得以逢春,落在干裂的黄土地上,种子得以发芽。总之,“春雨贵如油”,万物都渴望着这一场甘霖,等待新生。
一枝梅破腊,万象渐回春。
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
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
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
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
七九河开、八九雁来,一幅冬末春初的风景。
雨水节气前后,万物开始萌动。
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,
一派隔岸春风扶细柳的春意盎然。气象意义上春天正式到来了。
雨水,意为天气回暖,
雪渐少,雨渐多。
春雨是这世间的精灵,
于乍暖还寒之际,随风潜入人间,
让枯木得以逢春,种子得以发芽。
春雨至,万物生。
雨水润泽万物。
此时大地回暖,
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。
一场雨后,入眼处,
山峦已蓄满了青色,
湖面已花红柳绿。
而此时还在冬眠的人们,
是时候醒过来了。
刚抽芽的青葱,加上几滴酱油
喷香的葱油拌面连吃好几碗;
鲜甜的蒜苔,加上薄薄的腊肉
就成了当下的好菜;
几根豆芽,一节春笋,鲜甜的素面同样醉人。
春雨来临,润物无声,大地回春,生机勃勃。
防“两邪”
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:“雨水落了雨,阴阴沉沉到谷雨。”可见,在雨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,阳光灿烂的日子并不是很多,天气阴沉,或者下雨,都会使气温降低,且昼夜的温差变大,这都会使轻易就脱掉棉衣的人容易生病。
湿冷的天气最容易使人体遭遇寒邪和湿邪的侵袭,寒气大了,会使人体的阳气减弱,从而抵抗力下降;而湿气重的人,则容易头疼、肢体沉重、腰酸背痛、消化不良等,特别容易患上风湿性关节炎。
不少年轻女性为了穿着漂亮,并不注重身体的保暖,只穿看起来不臃肿的打底裤,这肯定会伤害到膝关节。因此,千万不要在这个看起来挺暖和的天气里脱衣服,如果真的觉得热,也应带着外套出门,以防早晚凉。
雨知好时节,春已悄发生,三防守健康。
防“湿邪”
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,贵如油的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,但若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湿气过盛,湿邪入侵,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,出现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状。
防“倒春寒”
雨水节气是春节里面的第二个节气,也是最容易出现”倒春寒“的节气,因为这个时期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,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,如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,容易诱发心脏病、心肌梗塞等;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,导致感冒和发烧。
防“失阳气”
很多人会觉得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,晚上睡觉不再像冬季那么冷了,这主要是因为人体此时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逐渐从“秋冬养阴”过渡到“春夏养阳”的时间,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,很多人睡眠不好都是因为阳气没有养护好,比如阳虚怕冷睡不着还多梦。
养“两脏”
雨水过后,人体各种机能也开始从寒冬慢慢苏醒过来,这一时期一定要做好养生调节。
雨水节气中,地湿之气渐升,且早晨时有露、霜出现。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,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。脾胃能消化五谷,是气血生养之源。五行中肝属木,在味为酸;脾属土,在味为甘。
春季肝旺而脾弱,饮食上宜少酸多甜,可多食大枣、菠菜、荸荠、甘蔗、茼蒿、山药等。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,宜食果蔬及汤粥,如枸杞粥、红枣粥、银耳粥等,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、决明子、西洋参等。雨水后,春风送暖,致病的细菌、病毒易随风传播,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感冒。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,注意锻炼身体,增强抵抗力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
中医认为肝主生发,故春季肝气旺盛,肝木易克脾土,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,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。在雨水节气之后,随着降雨有所增多,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。同时湿邪留恋,难以去除,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。
如何养肝
春季养生以顺应阳气自然生发舒畅的特点,以养肝为要务,春季是养肝的最好季节,趁势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。
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天,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其对应的功能,肝脏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“解毒”。肝脏掌管着糖、脂肪、蛋白质的解毒、代谢,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,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。但肝脏没有痛感神经,所以无论它出了问题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,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原因。
季阳气初生,宜食辛甘发散之品,不宜食酸收之味。应选择一些柔肝养肝、疏肝理气的食品,如大枣、豆豉、葱、香菜、花生等。
如何养脾
雨水为春季的第二个节气,中医认为春属木,与肝相应。春天之肝木疏泄如太过,则脾胃会因之而气虚,若肝气郁结太甚,则脾胃因之而气滞,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。
所以,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,扶助阳气,又要避免伤及脾胃。现代医学实验证明,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防老抗衰。
要想养脾先要调胃,千万不要去吃一些特别油腻的食物,也不要去吃一些特别辛辣刺激的食物,因为这些食物对于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,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喜欢吃腌制过的食物,一定要改正这个坏的习惯。有很多老年人可能会出现一些脾胃有点虚弱的现象,所以要想调养一下自己的脾胃,就必须要多吃一些比较有营养的东西,千万不要再去吃一些腌制过的食物了,因为腌制过的食物咸度很高。
现代医学实验证明,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防老抗衰。
同时,静心则气血平稳,既不会扰乱心血,也不会损伤心气。心气充沛,方能滋养脾脏,养脾得以健胃。春天的天气多变,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态。同时还要清心寡欲,不妄劳作,以养元气。
健康管理有三步
第一步:睡眠(养生眠食最重要)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古人将睡眠称为“眠食”。曾国藩有“养生之道,莫大于眠食”的名言。世界卫生组织确定“睡得香”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。研究表明,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:“人卧血归于肝”,而在春季应“夜卧早起”。现代医学研究证实,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。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,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,提高解毒能力,并加快蛋白质、氨基酸、糖、脂肪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,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,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。
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。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;60岁以上老年人7小时左右;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~9小时;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。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。晚饭莫过饱,睡前莫喝浓茶及咖啡。
第二步:运动(天人合一要缓慢)
雨水过后,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顺应自然,早睡早起。随着气温回升,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,促进气血运行。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,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,不宜大汗淋漓、气喘吁吁,否则会消耗津液、损伤阳气、易受风寒。同时由于气候仍然干燥,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。
万木吐翠的春天,也是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,各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,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。清晨、傍晚及节假日,可漫步于芳草小径,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,或去郊外踏青问柳,游山戏水,赏花行歌,登高望远,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,人天合一,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。
老年人春练不要太早,防止因早晨气温低、雾气重而罹患感冒或哮喘、支气管炎,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。另外,春练不能空腹,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。同时运动要舒缓,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,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。
第三步:饮食(去湿气宜食粥)
《黄帝内经》说,“春主肝”,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。但肝木易克脾土,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。同时,因为降雨的增多,湿气加重,湿邪易困扰脾胃,所以,在这一时期,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,健脾利湿。
唐代孙思邈说“春时宜食粥”,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。粥以米为主,以水为辅,水米交融,不仅香甜可口,便于吸收,还能补脾养胃、去浊生清。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,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,对身体有滋补作用。祛湿佳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薏米健脾胃、消水肿、祛风湿、舒筋骨、清肺热,它还有美容功效,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,不过,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里,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。此外,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。
食粥要忌寒食,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,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,如茯苓、芡实、小米、胡萝卜、冬瓜、莴笋、扁豆、蚕豆、鲫鱼等。在日常饮食中,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。
需注意的是,花椒能散寒除湿,在炒菜时,尤其是炒菠菜、芹菜、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,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,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。平时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。
做做这些动作更健康
在雨水前、中、后三天做下述养生运动,以此来提高肾、肝、脾脏腑经络功能。具体做法如下:
漱口吞津:每日上午10时前后,用舌体搅拌口腔,产生唾液后慢慢咽下,每日36次,可以清除大部分有害物,有益健康。唾液在体内化生为精气,为生命须臾不可缺少的物质,具有强肾益脑等作用。
揉腹:即用手来回擦或搓介于胸和骨盆之间。最佳时间为每日上午10时前后以及和晚上睡前。腹为人体“五脏六腑之宫城,阴阳气血之发源。”脾胃居中,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,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。通过揉腹,可以收到调理脾胃,通和气血,培补神元等功效。
捶谷道:即做收缩肛门的动作。其具体做法概括归纳为“吸、舔、撮、闭”四字诀。即“放松全身,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,配合收气,舌舔上腭,向上收提肛门,稍闭气,然后慢呼,全身放松。”每天坚持收(提)缩一百次,每次1―2分钟,若大便后应延长至2―3分钟,可以促进肛周血液循环,防治静脉瘀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、外痔、肛瘘、慢性肠炎等;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、高血压、下肢静脉曲张等慢性疾病有显著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