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雨路上行人欲断魂”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,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自太阳到达黄经15°时开始。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。
清明,既是节气,也为节日。天空洁净明朗,是为“清”;大地万物苏醒,是为“明”。农谚有曰: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,清明过后也是春耕大忙的时令。
清明刚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此时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,也是清新的阳气。
清明节刚好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,此时万物皆显,草木吐绿,清洁明净,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。到了清明,气温变暖,降雨增多,中医认为人应四时,春季万物生长,机体也是如此。
在这个时间一定要预防的几种疾病:
1、伤风感冒
清明时节乍暖还寒,雨水增多,容易滋生细菌、病毒。出门注意保暖,以防伤风感冒。
2、心脑血管疾病
阳气生发,气温一时下降,导致血压升高。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3、腹泻
清明时期出现腹泻的几率也很高。如果一旦出现腹泻,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消耗体力,补充水分,随身携带黄连素、保济丸等药物,轻微的腹泻只要一两餐不吃就可治愈。
4、过敏
过敏性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荨麻疹等。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环境,戴上口罩。饮食上也要注意,不要吃虾、牛奶等容易过敏的食物。另外还需当心一些带刺的草和草丛中的昆虫,最好穿长袖衣裤及长靴,避免擦伤皮肤。
那么,在清明节气,我们该如何养生呢?
1、适量运动
清明时节,自然界阳气生发,养生重点在养阳。因此,清明养生宜动不宜静,不可闭门不出,更不可坐卧太久,要多外出活动。比如去外面散步。
2、保持室内干燥
清明,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,雨水增多,空气湿度明显增大,正是风邪入侵,湿气较重的时节。所以应多开窗通风。
3、适时增减衣物
“春捂秋冻、不生杂病”,虽然清明节后温度升高,但是不能立即减少衣物,尤其是老人。老人下肢微循环较差,如糖尿病、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,因为循环障碍多并发下肢坏死,更应注意“春捂”的重要性,重点要捂脚、腿,继续穿一段保暖性好的棉裤,不能随意过早脱去厚棉袜换上薄袜子,也不要过早穿单鞋。
4、合理安排起居
有意识地调整作息,早睡早起。7时至9时是辰时,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,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,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,可引起人心躁、喉干、头昏、目浊等不适。
同时,睡好子午觉(即每天中午11:00-13:00的午觉和每天晚上23:00-凌晨1:00的晚觉),以利于肝气的升发,以防春困。
5、合理安排饮食
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春时清明节气,调养肝脏,饮食调养成其必然。唐代名医孙思邈说:“春日宜省酸,增甘,以养脾气”。意思是当春天应当少吃酸味的食品,多添些甜味的饮食,能够补益人体脾胃之气。其次,应该多吃一些应季的蔬菜,比如香椿,苜蓿……这些对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。
清明既是节气,也是节日,在这个节日里,我们要慎终追远,寄托情感,也要在这个节气里,保持身体健康,勇往直前!